【教育文章】

有沒有讓學校、家長、孩子三方共贏的教育辦法?

熱門文章

■ 每個人的個性和天賦都是不同的


三方共贏的辦法是有的,可是必需先轉變觀念。首先我們要承認,每個學生的個性和天賦都是不同的,那些喜歡讀書的學生,他自己會主動去讀書,這種學生其實是不必家長老師怎麼逼他的。

有些學生的特性,是稍微給點壓力他也能夠讀,這種學生就適合給予一點點壓力,來促成他進步。還有一些學生的特性是你費盡力氣鞭策他、控制他,他都不想讀,他不想用讀書的方式求進步,並且還不斷和你對抗,這時我們就應該要知道,這樣的學生並不適合讀死書,並不適埋首在書本裏,他應該適合更活躍、更貼近生活技能的方式。

這樣的孩子適合直接去體會生活,直接在社會上謀求一項技能,或是直接進入職場。別小看這種人,這種人以後在社會上,往往比那些死讀書的要有出息。很多白手起家的企業人士,也許沒有很高的學位,但他管理公司的方式也非常了不起。所以想要三方都贏,只有家長的觀念開始改變,老師觀念改變了,才有解放的機會。

我們對自己的小孩是什麼特性的人要有所瞭解,只要他能會讀書、想讀書,我們當然就得好好栽培他。若是他不讀書、讀不好,我們就得用另外一種方式栽培他,也許就在適當的時機,讓他離開學校,或是讓他進入社會。我想這才是一個三方共贏的好辦法。



■ 工作可以是興趣,也是一種家庭社會責任


不要老是覺得有文憑的人就一定比較高尚、比較有出息,實際上證明並不一定是這樣。這種觀念要適時的和小孩子溝通,我告訴小孩說,你能夠讀書我一定會盡力栽培你,你若不讀書,或是讀不好,這並不表示你比較笨,只是表示你的特質不適合這種方式去貢獻社會而已,但你可以用別的方式去挑起你對家庭社會的責任,你可以用別的方式去創造你的成就,也許你更適合直接進入社會,在社會上磨練,或者學一項有用的技能,或者培養另一個興趣。

我也常教育我的小孩,找工作能找到符合興趣的那是最好,但這種工作真的很少。因為工作往往是一種付出,是一種責任,是一種勞累,工作是對家庭、社會、國家的責任,工作不是單獨可以用興趣來衡量的。比如說造橋鋪路那些辛苦的工人,這談什麼興趣,誰喜歡這麼髒這麼苦,但是社會國家需要這條路,需要這座橋,當然就需要有人付出,有人犧牲,他們是國家興盛的基礎,他們以一技之長貢獻國家,當然更值得我們的敬重,對不對?

推薦閱讀:推薦閱讀:您想過—您的孩子讀書是為了什麼嗎?



■ 願意為一份工作貢獻心力的態度,就是最好的成長方式


做任何工作都是一樣,只要是盡自己的力量,對社會、人群有貢獻的,不論它是付出勞力還是付出心力,都是非常高尚的,都是值得尊敬的。

付出自己勞力的人都是最高尚的,那些好吃懶做,啃老不努力才是最可恥的。像這些觀念,從孩子還很小的時候,我就常常和他們溝通。觀念要從小就要教育好,等到扭曲了之後就不容易改正。

現在的小孩為什麼這麼難調教,經常是因為觀念的錯誤。比如老師跟學生說:「你的分數提只要能高一分,就能幹掉一大片的人,就能把幾十萬上百萬的人踩在腳下。」我真是不敢相信,學校在考試競爭壓力下,竟然會有這種口號!你知道嗎?這種口號無形中其實是在培養學生自私自利的心態,各位完全沒有想到過最後會是這個結果。

你想過嗎?小孩在他讀書的過程中,身旁有很多好同學、好朋友。這種口號讓他覺得,我要往上爬必需要先幹掉十萬人、百萬人,那我就得先設法幹掉他我周圍的這些人,所以小孩在跟同學交往的過程,就要用盡心機,阻止別人前進,怎麼暗中讓自己前進不讓人知道,所以他就暗中偷偷讀書,明的又約別的同學出去玩,考試成績就能比別人好。你看這種口號就像在培養一個小人,培養一個表裡不一的人。怎麼會有這種口號呢?這種口號跟「再苦不能苦孩子。」一樣的無知且可惡。

我們要讓我們的小孩子瞭解,只要你願意付出,只要你願意吃苦,只要你肯負責任,都可以做一個高尚的人,做一個成功的人。讀書可以成功,但是不一定比直接付出勞力的人更成功。

家長要開始改變觀念,老師學生也要改變觀念,讓人盡其才,讓不同天賦的人在不同岡位上貢獻自己的心力,這就是三方共贏的辦法。

※引述:小樹苗內心成長營創辦人
※圖片來源自網路。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