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黄庭禅学会2021.11.01电子报

一、主题文章:天理人欲,一线之隔

孟子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阳明先生说“去人欲,存天理”,如何落实体会?课堂练习中,天理人欲,交汇碰撞,激发出新的生命感悟。

二、问答集锦:为何要修道?

“行遍天下路,唯有修行不误人”,修行的价值在哪里?白驹过隙间,如何在红尘的生活中把持住求道的心,圆满早已具足在自身中的“道”。答案与触动,从一张A4纸开始......

三、厚生集:放生的当下,我们一起生机盎然!

外面放了一个生,内心里面会多一个生机。放生,解救的到底是什么,体验了才会知道!

四、经典故事: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文王砥德修政,三年而天下归心一多半,因而为纣王忌惮。文王为何不讨伐失德的纣王,而甘于被囚七年?“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的大道,怎样在其作为中显化?

 

天理人欲,一线之隔

作者:炼石

原来觉得天理就是完美的,是一生的追求,但是似乎是一团东西,不知道是什么样的,更不知道从哪里下手。在黄庭禅的学习中,习惯性地忽略了张讲师详详细细的讲解,只挑自己能懂的地方去懂了。事实上就是那些不懂的地方才是进步的空间,我知道,可是它们还是漏了。反复参加志工、耕读营意义就大了,不知道就被哪个点打到了。

当确认知道喜怒哀乐都是天理的时候,我发了半天愣。讲师用了各种方法在讲,但是好像我没有跟着去懂,又好像是经历多了一样,再熟练也不知道里头的真正含义。直到这次耕读营,我们在做游戏,去体验什么是天理,什么是人欲的时候,活动中的气血变化,同修的一句话分享,让我恍然大悟。

作为人来说,喜怒哀乐都是天理,自然而然,不造作。而当回到脑袋那一瞬间,要做出一些应对的时候,人欲就出来了,体现得淋漓尽致了。

其中一个活动环节,人站中间,就这样看着周围同学们无言的眼神。开始看到一个同修的脸,一下子就笑了。这个笑是很自然的,应该就是天理,喜怒哀乐的“喜”嘛,气血是开阔的、自在的。但是随后就感觉到有些不合时宜、有些尴尬,习惯性地要掩饰,赶紧低下头,变成要调整了,就是去压制这个笑。低头的一瞬间,应该就是人欲上来了。脸有些抽搐,身体发紧,黄庭的气血秒变了,一下就成了铜钱大小,硬硬的。温度似乎有些混沌,感觉黏糊糊的。

正好助教在引导,提醒要回到内在。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才会马上老老实实地去看黄庭。感受到了有力量在挤压黄庭,试着放松,放松胸膛、放松肩膀……把心上的力量一点点放松,黄庭好像刚才被挤压的气球恢复了圆形,关键是这一瞬间黄庭又开阔如初,轻松自在了。

喜怒哀乐这些天理来的时候,气血是开阔的。引出来按照习性的做法、念头,就是人欲了。人欲对气血的处理挤压,应该就是讲师说的用力了。回到黄庭,内观并放掉多余的力量,让这些人欲攀附秒闪,就又回到了天理的感觉。

我也没想过就是这样普通的体验活动,可以体会得这么深、这么细,层次分明,瞬间闪回是那么快。反过来想,要修行修的可不是表面文章,而是一丝一丝的、一心一念的言行,修的是内心那股气上一丁一点、一丁一点的力量,不知道是人欲的人欲。

在天理而言,喜怒哀乐就是该喜怒就喜怒,该哀乐就哀乐,过了也就过了,就像赤子一样的感受。而当人逐渐成熟之后,随之把焦点放在外面的逻辑、权衡的时候,就有利害得失之心出现,就有贪名好利之事出现。因此当黄庭的气血顺应外境而动的时候,七情六欲就借着黄庭上的一丁点力量顺势攀附了上去,去抓取、去控制、去好恶,天理就这样变成了人欲,逐渐就占领了我们的空间和智慧。

写这个心得也一样,去记录感受,这很自然应该是天理,记录过程当中的取舍就出现了大量的人欲。想着是不是引经据典一下?想着是不是格式更好一些?想着是不是能讲透了?想着是不是把自己知道的一些相关的东西也揉进去一些?

讲师说:天理往往在心安处,人欲往往在心里卡卡的地方。

我的体会:天理是轻松的。累的话应该就是人欲作怪了。

本期目录...

 

为何要修道?

作者:张庆祥讲师

学员问:

张讲师,我想提一个疑问是,为什么一定要求道?求道的心有时候有,可是有时候回到生活中常陷入泥淖,好像又没有了。要怎么样培养自己求道的心?

张讲师答:

为什么一个人要花那么多的精神去修道?那必定是一件非常有价值的事,例如为什么小孩出生后,我们就要送他去小学、中学、高中、大学培养一样,各位你想想看,你从八岁入小学,经过小学六年,然后进入中学高中六年,大学四年。这样光学习完就已经二十一岁了,如果要读到研究生甚至读到博士的,那起码要到二十五岁以上才能完成!

各位有没有想过,一辈子不过六七十年,你竟然花了二十几年的精力、时间、金钱去学习。但事情还没结束,接下来才是好戏上场,你还要花上三十年以上的时间,没日没夜地艰苦奋斗。也就是说,为了安顿自己,退休后那一二十年可以安心地生活,你总共在前面花了五六十年的精力、时间和金钱做付出!你问我这值不值得,我当然不得不说值得,因为生活总要安顿。不过你有没有想过,这就像一个人花了五六十年的辛苦付出去盖一间房子,但这房子只能让他住到七十岁就要被拆掉,我觉得这事从投资报酬率的角度来说,实在是低得不像话,因为所费甚大,而所得甚微啊!

至于人为什么要修道?

因为“生死事大”!人生没有什么大事,唯有生死是最大的事。在生死的面前,其他的得得失失,根本就不算一回事。

例如,两部车在高速公路上,微微的擦撞,车主很生气,于是两部车就停在高速公路中央,理论了起来,僵持不下,人也不走到安全的地方再说,就在现场吵起来,眼中好像除了爱车,其他什么东西都不重要了似的。然而接下来可能会发生什么事你知道吗?后面的车会剎不住的,会撞上来的,这种状况下活命的机会是很少的,但他们仍然在那儿僵持不下,是不是很笨?这时候如果是一个懂得轻重的人,他会赶快把车开到旁边,不然起码人赶快躲到路旁去。因为钱能解决的都是小事,只有命才是最重要的。空有再多的钱,没了命那些钱还起得了什么作用吗?

为什么我们说“生死事大”?因为命是最重要的!命没了,一切都画上休止符了。我们知道人生无常,每个人终究难免一死,谁都免不了。这句话我年轻时都不相信,不然就是觉得很遥远,但现在我越来越相信,因为像我这个年纪,参加那种告别的葬礼越多,我们不禁会问自己,什么时候会轮到我?这虽是句残忍的话,但不会吗?还能有多久呢?

智者告诉我们:”人生如白驹过隙!”意思是告诫我们,要常想想,人生这么短,而我还应该做点什么?还有什么是该做而尚未做的?就像有一个人患了癌症,已经末期了,那时他想做点什么?我想只要有任何可以挽回病情的,再苦、再累、再大的代价他都愿意做,你信不信?这时你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做,他会毫不犹豫告诉你,还有什么比快要丢了的命更重要?!

你可以玩一个游戏,拿出一张A4的纸,把你的一辈子,假设现在世上平均的寿命是七十岁,当作一张A4的纸,你现在三十五岁,还年轻,但是这张纸要撕掉一半,因为你只剩下一半的岁月可活而已!如果你像我一样六十岁了,那就要撕七分之六,手上仅存七分之一!看着手上那一小块纸片,怎么只剩这一小块!这样该不该紧张?该不该警惕了?

所以有远见的人,总会提早打算,我在我眼睛闭上之前,这一生我最应该做的是什么?我是否要该规划,当我眼睛闭上后,我的去处是哪儿?我将会变成什么?我还有什么选择?但大多数的人会说不知道!很茫然!人生不就只能这么茫然吗?

清朝顺治皇帝曾写过这首赞僧诗:“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长大成人方知我,合眼朦胧又是谁?”既使贵为皇帝,一生中要什么有什么,但在思考生死大事时,也不由得发出这样的感叹,因为他深深地知道,拥有的再多,到头来名利恩爱没有一样带得走的!古代有个罗状元说过这么句话:“行尽世间天下路,唯有修行是真由!”这真是一句醒世良言!人生最重要的成就,是成就自己的性命本真,只有性命的成就是你可以带着走的,其他没有一样你带得走。

但修行是什么?修行怎么修?这又是一个天大的难题!

总而言之,修行就是从后天轮回,返回先天永恒的一项工程。“道”无所不包,无所不能,因为道是阴阳,造化不息,但它的运行有两条路,一条是河图的模式,终而复始,是永恒的;一条是洛书的模式,是轮回的。现在这两条路都具足在你的身中,随时等待你来选择!

修道就是如何把身中洛书的气数逆行,让它返回到河图的运行模式。河图的气数是周而复始的,是永恒的,回到河图的模式,就是见性,就是摆脱阴阳五行,就是脱离轮回气数,生命就得到永恒。

但道深理微,这也不是三言两语说得清楚的,所以才有“道可道,非常道”这样的话出现。理虽然深,但做起来必定很困难吗?困难是有的,但那阴阳造化早已具足在自己的身中,能有多困难呢?所谓的困难,不过是去除自己的执着与习气而已,就像戒烟一样,是有困难,但真有那么困难吗?要不要而已。

但修行所谓的戒除习气,放下执着,指的是要戒除我们对内心那一点气机的人为干涉而已。相形之下,这可能比戒烟都还简单,只是在日常生活中观照自己,修正自己。你所要付出的精力,比起从小学开始,花二十年时间去学习,再花三十年的时间去打拼,不知道要简单多少!相较之下,这也太轻松了吧!

对,就是这么轻松,报酬率这么高的活。你所要做的就只是如这首偈语:

闲时守清净,倦时就去眠,

饥时一碗饭,渴时一瓶泉。

还有什么事情比这个更轻松吗?而且一兼二顾,你又可以正常生活,你又可以有喜有怒,你又可以享受安宁,你又可以练心法,你又可以炼性命,你可以得到甚深的学问,你可以跟古人遥接心灵,你可以与古圣贤为友,你可以体验大道的造化,在自己身中美妙地发生,你可以体验明心见性的自在,你可以体验古人所谓的三还九转、九节玄功,在自身中是什么变化。天底下还有什么比这个更令人乐在其中的事吗?

所以颜回为什么“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颜回“乐在其中”就是因为他身中拥有大道。颜回被褐怀玉,外面虽穿着粗布衣,里面却藏着宝玉,所以乐在其中,而我们的里面一样怀着无价的宝玉,我们怎么能轻言放弃呢?

各位有的还年轻,有的已经不年轻了,但是棺材不一定是装老人的。我亲眼看到好多位比我年轻很多的,也提早走了。人生七十古来稀,如果我们有幸可以活到七十岁,你现在已经过了几分之几?剩下几分之几?拿一张纸出来撕撕看,把它可视化,可能对自己会比较有所警惕。

修道不为了别的,只是为了恢复我自身本有的道,只是为了找回我的本来。道在我身,我本来具有道的无比奥妙,我不应该去糟蹋它,我应该去圆满它。修道不是为了成佛后高高在上,修道不是稀罕那些什么神奇的法术,不是为了可以点石成金,不是为了什么通灵,修道只是为了圆满早已具足在自身中的“道”。

所以修道不是从法术入手,不是从术流动静入手,《易经》说:“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做善事是应该的本分,但不要以为钱捐得越多就是修道。道是阴阳,道是心,道是性,道是命。修道就是修养自身的心、性、命,使它渐渐返回河图的造化规律,行有余力就开始入世,再有余力可以治世,可以去“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大丈夫岂能为一点点阻碍而灰心丧志哉!

本期目录...

 

放生的当下,我们一起生机盎然!

作者:素梅

“我支持你做善事,但是觉得你刻意去买水产来放生太刻意了,顺其自然不好吗?”先生得知我又去放生了,提出了不同意见。

“放生这一点没有落实下来,目前是净素,餐桌上的放生,但是要去水产市场买了活鱼来放生,还是觉得别扭。”这是两年前助教提醒我放生时候的心声。

所以当听到先生的话直接就乐了,会这样认为太正常了!但我这两年来对放生的体会却是不同了。

记得开始放生前要反复学习放生仪式,先干啥后干啥,生怕有一个遗漏,而且有些害怕别人看见,会觉得不好意思。还会刻意地去感受放生带来的轻松愉悦,结果往往是紧绷急促了事。

但还是慢慢习惯了,往往心有所念都会去放生。

梦见过世的父亲的时候,会去放生回向给他,感念父亲养育之恩;

孩子过生日的时候,会带着孩子们去放生,让他们在这一天感受生的意义;

妹妹结婚前也去放生了,回向给妹妹妹夫,祝福她们婚姻美满;

有时候就是忽然想去放生,上班路上绕道去买了小泥鳅送它们回归大自然,时间很仓促,但是心安了;

记得有一次是凿开薄冰放小泥鳅们下水的,手冻得通红、木木的,但是就像小时候吃到糖葫芦一样开心……

“我这次是特意放生回向给你的。”我跟先生说,“这是我对你的关心和祝福。”

或许是福至心灵了吧,这次放生的感受轻松愉悦而且特别有趣!我在放生小泥鳅的时候有位大叔经过,问:“这是你钓的吗?”我说:“这是我买来放生的。”

一捧捧的把小泥鳅送回湖里,它们好多都没游走,静静地潜在岸边水底,有一只特别小的在水面上,我就逗弄它的小触须和它玩,在水里用手掌托着它,感觉它就像在母亲的怀抱一样安然恬适,万物真的有灵!

这时刚才经过的大叔用草棍夹了一只生龙活虎的龙虾回来,放在岸边的时候掉出来一堆龙虾仔,原来是出来散步迷路的龙虾妈妈遇到了善良的大叔也在散步,于是搭救至此,我们就一起把它们放回到湖里。先放龙虾仔的时候就见妈妈挥舞着双钳,不知是开心地手舞足蹈还是向大叔作揖表示感激,太有趣了!

回想起讲师说为什么要放生:“生命的价值是什么东西?你根本做不出来,它是无价的。生它的是谁,是老天!生命是老天的结晶。 然而在刀口下,一刀就没了……为什么我一直跟你们讲,做什么善事都有功德,但功德莫大就是放生!今天不是解救它于牢笼的问题,是这一条生命,它原本可以在大自然很自由活泼地生活,安养它的天年,完成它这一次的轮回。但是因为一个无知就把它给结束掉,把它给杀掉……如果你刚好看到,你伸手就可以把它给救回来。那生它的是老天,再造它的就是救它的人,所以我们要提倡放生。你外面放了一个生,你里面就多了一个生。那个生机就会多出来,这就是放生的价值。这是真正的生命,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感觉,我们所解救的是这个感觉!”

这次放生,感受到身内气机就像重回大自然怀抱的小泥鳅和龙虾们一样生机盎然。

附:放生仪式

放生之前,跟上苍禀告一下:“皇天在上,今日有机会能在这里放生×××,我们将释放它们的生命,让它们回到大自然重新生活,希望上苍保佑它们一路能够健康活泼平安,以此祷告。”

然后,我们在要放生之前,先跟小动物讲几句话:“今日有此机缘,让你们美好的生命回归大自然的怀抱,希望你们早日转得人身,好好行功立德。”

然后,我们就把它们的生命放回大自然里面,放回大自然的怀抱,就等于把小孩交给母亲的怀抱,一样的意思……

最后,要有一个回向文:“弟子XXX今日在此放生,愿将此次放生功德,回向累世冤愆,祈求解释冤仇。“

本期目录...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经典引述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道德经·常德章》

故事来源

文王砥德修政,三年而天下二垂归之。纣闻而患之,曰:“余夙兴夜寐,与之竞行,则苦心劳形,纵而置之,恐伐余一人。”崇侯虎曰:“周伯昌行仁义而善谋,太子发勇敢而不疑,中子旦恭俭而知时。若与之从,则不堪其殃;纵而赦之,身必危亡。冠虽弊,必加于头。及未成,请图之。”屈商乃拘文王于羑里。于是散宜生乃以千金求天下之珍怪,得驺虞、鸡斯之乘,玄玉百工,大贝百朋,玄豹、黄罴、青豻、白虎文皮千合,以献于纣。因费仲而通。纣见而说之,乃免其身,杀牛而赐之。文王归,乃为玉门,筑灵台,相女童,击钟鼓,以待纣之失也。纣闻之,曰:“周伯昌改道易行,吾无忧矣。”乃为炮烙,剖比干,剔孕妇,杀谏者,文王乃遂其谋。故老子曰:“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淮南子·道应训》

张讲师讲解

文王受纣王封了一个诸侯的位子,好大的一个国家给他治理,然后他不是跟纣王一样整天混日子,吃喝玩乐的,他是砥德修政,他认真在修行,认真地爱护百姓,认真地在做他的诸侯的位子。

三年,天下有三分之二都愿意跟随他。虽然我不属于文王的国,可是我希望亲近他,所以天下三分之二的民心都归给了文王。

纣王听到他的德政这么样受百姓爱戴,非常地担忧啊。纣王说文王那么样的勤政爱民,那么样的砥德修政,如果我“夙兴夜寐”,早上也跟他拼,晚上也跟他拼,跟他拼那个砥德修政,那这样岂不是要跟他比赛,是不是我就太苦了,我就没时间可以再享乐了。这样算一算不划算,可是我如果不理他,依他这样的速度,三年天下就三分之二都归给他,那如果十年,如何得了,那我看天下的人最后会来伐我一个人的。

然后纣王的大臣崇侯虎就说:“周伯昌(就是姓周的诸侯,名字叫昌)行仁义而善谋,其实他是发自内心地在行仁义,看起来就像在买百姓。他的太子叫发(指的是姬发,就是周公),勇敢而不疑。次子旦也是这么样的贤达,若跟他们这样来拼政绩呀,那我们连玩都别玩了,我们一天也别玩了,叫做不堪其殃啊。但是如果都不管这个事,那我们恐怕要遭殃了。崇侯虎继续说:“这个帽子虽然破了,但是我还是得戴头上,意思是说局势虽然是这么样艰危,我们还得要处理呀。现在还来得及,他的声势还没有壮大,我们还不会被伐,我看我们先下手为强吧。“

于是纣王找个机会,把周伯昌调到京城里面来,让手下的臣把文王给抓了起来,把他关在羑里。那天子关诸侯,天下有谁敢造反,没有啊,就把他关起来了。当然文王已经有三分之二,那要造反行不行?也是可以的。但是他一造反,我看他的三分之二还会跑掉三分之一。为什么?因为臣跟天子造反,于理是不通的,因为那时大家的心恨纣王还没有入骨,他做的坏事还不够多。

然后文王就被关起来七年。现在我们为什么有这个后天八卦可以看,我们为什么有《易经》的六十四卦卦辞可以欣赏,那要归功给谁?要归功给纣王。纣王不关文王的话,我们读不到。我们为什么今天有《春秋》可以看,为什么有《诗》、《书》那样的完美的作品可以看,那要归功给谁?归功给那些混蛋的诸侯不会用孔子。孔子没地方去啊,他的壮志不能得以实行,就回到他的鲁国干嘛?删诗书,订礼乐,看看老天爷安排多巧妙,非常非常巧妙的。

然后,文王的臣散宜生,开始弄了很多的金银珠宝,千金求天下之珍怪,很多最奇特的动物,那时候这种奇怪的东西很多,以献于纣王,并跟纣王表达他的心迹。文王已经关了七年了嘛,您看我们的臣也没叛变,文王一直以来也没做什么坏事。之后他再用重金收买了纣王旁边的臣费仲,请费仲在纣王面前提几句好话。因为想要改变一个人的观念,旁边那个很亲信的小兵小卒说两句,比那个大将说几年还有用啊。就两句话,哎,纣王竟然好像通了,纣王就把文王给放了。文王要走的时候,纣王还宴请文王,来表彰一下一个天子对他的辛劳的一种恤勉。

文王回去之后呀,他就学聪明了,以往我太勤政爱民是肯定要遭殃的,于是文王就把他的门用玉来雕琢,筑了一个看山看水的一个好地方,出去的都有那个小婢女,拿着拐杖什么的,服侍得好好的,天天有乐可以欣赏啦。

文王什么也不能做,纣王会不会有“失”不知道,那要看纣王的方向,文王现在能不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再做什么,又被抓去关。他只能做什么?看天的意思。

当纣王听说他跟我一样的奢靡,没问题的,我终于放心了。纣王希不希望他的臣非常上进?根本就不希望。然后纣王放心了。

“乃为炮烙”,就制作了炮烙。炮烙就是犯人如果犯了罪,用一支炮管(铁管),里面烧得红红的,然后把那个人活生生地扒去了衣服绑在上面,等于在煎饼一样了,那叫炮烙。

“剖比干”,剖了比干的心,剪了一块给他的妲己吃,妲己说她心痛了,听说吃一片圣人的心就会好的,她就是要让纣王杀比干。有一天,纣王跟妲己两个人在皇宫那边聊天,看到有一个孕妇从皇宫前面走过,就猜是生男的,妲己偏说是生女的,男的女的,男的女的,猜了半天说去给我抓来,剖开看就知道了,就把那位孕妇给剖了。

“杀谏者”,纣王将所有诤谏的人都杀了。

那天下的人心是不是开始沸腾了,慢慢慢慢开始就沸腾了。在纣王还没有开始做这些事情时,大家仅仅知道他很奢靡,但是这样足不足以让天下的心说把他给轰下来,或把他伐掉,还不至于。至此,天下的心才整个反过来,而文王自始至终也不愿意伐纣王。后来是谁去伐的纣王,是武王,武王为了天下的安宁,不得已,一怒而安天下,才去伐纣。

这就是什么呢?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就是这个意思。明明知道这样做是非常清白的,高风亮节的,大家都充满掌声的。可他怎么做呀,他守在谷的那一端,他守在跟他一样的地位,玉门做得高高的,享乐做得好好的,为什么呢?因为这样他会安心。不是说他设计什么,但他的境遇只能这样。

——摘自张庆祥讲《道德经》第60集

本期目录...

 
最新活动讯息与张讲师新作
中华黄庭禅学会
http://www.htz.org.tw
各期电子报下载: 黄庭禅各期电子报在线查询
投稿或提问、意见: joan@htz.org.tw; 1004898501@qq.com
欢迎转寄与分享: 点选转寄电子报链接或直接转寄此封电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