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黄庭禅学会2021.10.01电子报

一、主题文章:给自己一个“转型”机会

推己及人,回到内心的感受上,逆着习性去做正确的事,改变就悄悄地发生了……

二、问答集锦:孩子书读不好,家长怎么帮?

孩子高考在即,书读得不好,状态不免让家长担心。怎么才能有效地帮到孩子?

三、厚生集:空谈误了谁?

郑重其事开始记录善本,却发现这事没那么简单,有些善事的外表下,竟然藏着别样的心思。不气馁,不空谈,把善做出来!

四、经典故事:藏污纳垢的雅量

鲍叔牙是管仲最好的朋友,管仲临终前,齐桓公想让鲍叔牙继任宰相,管仲却不同意。这是为什么?

 

给自己一个“转型”机会

作者:宜谦

我,一个大大咧咧的女生。从来,不怎么担心未来,也很少用心关怀他人。但最近,开始了人生转型路……

这个转型来源于一次争吵:一日晚,我和先生之间发生了一点小摩擦,而后一起吃了一顿无声的晚餐(气氛很死沉,我的心里压压的),我很快吃完,然后气冲冲地去刷牙,虽然外面表现出很自然享受的样子,其实内心已经很动荡,感觉火山随时要爆发……先生也迅速吃完,开始收拾碗筷。

过了一小会儿,他冲到我旁边,气冲冲说了一句感觉他很委屈的话,就是这句话,让我心里一下子软下来。刷完牙,我就主动去请他坐沙发上,跟他说我的不对处,然后也逗他开心,后来我们就和好了(心中没有嫌隙的那种)。这样的剧场,在家里发生过很多次,不过每次基本上都是先生扮演我这次的角色,来逗我开心,主动解决问题,然后化干戈和好。这一次,我转过来做了一次尝试,也就是这次尝试,让我们后续的相处,轻松很多。回忆起来,那一次黄庭(内心)的感觉,还依然清晰可见(温暖、柔软),我想那可能就是良知的显现吧。

转型的过程是痛苦的,必须逆着自己一贯的习性,在每一次傲娇上来时,回到心上来感受,要逆着这个感受去做不愿意但是正确的事情,需要一股志气强拉过来,而后慢慢形成一种惯性,从量变产生质变,最后良知重现,然后再巩固巩固,就基本算是考核过关。

回忆一下家庭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

一是对另一半的指责、嫌弃,这种不遗余力、不留面子的行为,是导致家庭不和谐的直接原因。

二是对父母的不耐烦、嫌弃,看到父母很多习惯不好,因为亲近,所以会很直接、很经常地指责,造成父子之间的关系不好。这个“根”没有呵护好,人是幸福不起来的。

三是对孩子的指责、嫌弃,看到孩子这也做不好,那也不符合自己的心意,不断唠叨,以至于与孩子之间隔阂越来越大。

总而言之,问题就是指责周围的人,要求他们符合自己的心意。

所有问题都是相通的,想指责的时候,内心已经有个高傲的心升起,觉得自己才是对的。当对方有一点跟自己想的不一致,就会不依不饶,影响心情、影响身体、影响家庭氛围。

人生转型就在一瞬间。当我想指责先生的时候,觉察到又在用自己的标准评价他了。耐心等等看,其实他做出来的结果也不错。当我想指责父母的坏习惯时,想想也都是些小问题,暂时改不了,那就多关怀他们,让他们内心往善,恶自然少了些。渐渐发现,心自然开了,看他人自然顺眼了,自己心里也舒坦。

心里舒坦了,自然想着要去关怀他人,不那么看重自己的得失。比如先生在听经典,本来很想跟他继续聊天的我,乖乖跑到卧室练琴,让他可以好好听经典;看到老爸在厕所抽烟,心里一个不舒服又起来,习惯的语言快要出来,但想到老爸近期工作的不容易,更多去照顾关心他,帮他把洗澡水温度调好,然后撒娇地表达不想让他在室内抽烟的想法。

当把他人的感受放第一位的时候,人生渐渐更加开阔起来。一贯大大咧咧的我开始学会小心谨慎,格外珍惜这份对他人感受的感知能力,让我有机会去尽好为人子、为人妻的分位。

这些都是近段时间跟着大家一起练习成人成己的结果。黄庭禅,真的是一门切身的学问,我已体会到修身、齐家的好处。愿更多有缘人能够加入学习。

本期目录...

 

孩子书读不好,家长怎么帮?

作者:张庆祥讲师

同学问:

讲师您好,我家孩子明年参加高考,平时考试考不好时自卑又消极,但又不从自身找原因。作为家长,不知怎样做才能真正帮到孩子,让她有些担当,能勇敢面对不顺。感恩讲师解惑!

张讲师答:

我鼓励做家长的应该多听听王阳明的《传习录》。《传习录》告诉我们,读书的目的就是为了修正自己的心,为了让我们的良知更开阔、更磊落、更光明地来接纳人、来善待人,至于学业,是其次的。有了良知的人,做什么都会尽力,做什么都可以有声有色。

现在的年轻人学历都很高,但读了很多书,个性却没比较好,心也没有更端正、更善良,做人处事也没有更光明磊落,生活也没有比较幸福快乐。各位想想,我们花了那么多的钱,让小孩受最好的教育,但这种现象不是比比皆是吗?

假设您的小孩书读不好,也许他并不适合这样死读书,那不妨试试让他早点进入社会去历练,去学一技之长,靠自己的努力去为自己的生活负责。一个人活在这个世上,重要是秉着我们的良知去处世,用自己的努力去生活,这样就是一个抬头挺胸、顶天立地的人了。何必一定要拿多高的文凭才肯罢休呢?这些自立的观念,在小孩成长过程中,就要常常和他们沟通。

家长在小孩面前,要多去称赞那些能自立自强的人,让小孩知道,这些人是最值得敬重的,而不是有意无意去贬低这些在基层努力的人。小孩有了尊重各行各业的正确观念,将来要进入社会,也就不会有太多心理的矛盾。

在日常交谈中,家长要做正确的示范,不要和别人比多富裕,不要和那些虚荣的表象去攀比。家长要打从心里去敬重那些学习一技之长的基层人士,小孩将来也就会以进入各行各业为荣,他进入社会也就多了很多的选择,而不会感到心理的矛盾和不适。

另外,家长只要多读些圣贤的书,尤其是《论语》或《孟子》,那就有很多好的素材能够和小孩分享,多了很多亲子的时间。如果可能的话,引导小孩一起来读圣贤书,小孩胸怀开阔,行事就会光明乐观,那对自己的生活就会乐于担当了。

本期目录...

 

空谈误了谁?

作者:袁传杰

空谈误了谁?

这句话,在过去三十多年的岁月中,不知道听过多少遍,但是,仿佛感觉一直跟自己没什么关系。心里好像一直有个朦朦胧胧的声音——反正我不会空谈,就算空谈肯定也不会误了自己!

真正让它走进我内心的,是黄庭禅创办人张庆祥讲师讲解的一个视频——《善本,管理自己好绝招》。在视频里面,讲师提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而对于修行的人,空谈是误了谁啊?就是你自己!不空谈,你就把它给做出来。”

第一次听到讲师这句话,心头一惊,后背发凉,明显有些心虚的感觉。就好像本来自我感觉良好,被讲师这么轻轻一点,简单一问,那个内心想要得瑟、晃荡的气机,一下子就凝结住了!

回想自己,2011年偶然听闻讲师的经典学说,就此开始一个人静悄悄地听《幸福内心禅》等诸多音视频,时不时就是一副“法喜”充满的样子,对周遭的人事物充满了不屑,时常一个人闭门造车,自以为是,结果也因此吃了不少苦头。

掉进谷底的时候,讲师给我们送来了一根粗壮的“绳子”:管理自我,最简单、有效、立即的办法,就是“善本”。于是,我买了一个本子,带着想要有所实干的心愿,慎重其事地开始每天记录善本。

在记录的过程中,我慢慢感受到,人的习性果真是顽固善变而隐微的。一两年的时间里,我的善本记录得断断续续,在记录的过程中,时常又不知如何下笔——我这件事,到底算不算善?要不要记录?傻傻分不清……

比如,某次志工活动中,我积极参与其中,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初心是为大家服务,这本身可以算是一件善,但是,当我察觉到事情做完的时候,心头竟然隐藏着一份“得”,有沾沾自喜的气血在晃荡着,这不禁让我为之一惊!这哪里是善?分明是恶呀,所以就没法子记了。

当我看到这份习性涌现的时候,一开始是惊讶,慢慢地开始转为非常谨慎,偶尔还会有一份淡淡的期待——要是有人在此时给我当下棒喝,该有多好呀!

或许就是这份隐隐的期待,推动我又陆续参加了一些志工活动。接触的圈子越来越多,我越是会感受到自己视野的短浅、心胸的狭窄。因为这些活动里,时不时地会遇到一些人,他们为人谦和、柔软且富有权变,“历事炼心”的主轴很是清晰。

看到榜样的力量,自己整个人更加精神了,很感恩黄庭书院设置了那么多很便利的活动,即使足不出户,我们也能借着一些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来时习老祖宗“执两用中”的精深心法。很多现代人觉得古板的学问,在这里仿佛得到了充足的阳光和雨露,尽情绽放着,而我们这些凡夫身上的各种束缚和隐微习性,在这里也仿佛遇到了“照妖镜”一般,无处遁形。

想到讲师在视频中提到的一句话:“行善的时间积满了,就自然不会为恶了。”时间不会撒谎,它终究会证明——这一生,你是空谈误了自己,还是在实干中,做了那么一丁点对人对己真正有意义的事情。

祝福所有的有缘人,都能在实干中明心见性,在实干中找到自己真正的归宿。

本期目录...

 

藏污纳垢的雅量

经典原文:

浑兮其若浊。

——摘自《道德经》不盈章第十五

故事来源:

管仲病,桓公曰:“吾欲任鲍叔牙,何如?”仲对曰:“鲍叔牙,君子也。虽然,不可以为政。其人善恶过于分明。夫好善可也,恶恶已甚,人谁堪之?鲍叔牙见人之一恶,终身不忘,是其短也。”

——摘自《东周列国志》

张讲师讲解:

他不聪明自用、不察察为明、不露锋芒,不致小人于死地,混沌如浊水似的,讳莫无知、和光同尘,这就是他的保身之道。他从来不跟小人太过度地过不去,睁只眼闭只眼,看得过就看过了,不要给他太难堪,叫“浑兮其若浊”。 我们看《东周列国志》这段。

管仲老了,快死了。他是齐桓公所信任的大宰相,所以管仲死后,将托付何人来管理国政呢?齐桓公很担心,问管仲说:“我想任鲍叔牙做宰相,他是你最好的兄弟,你看怎么样?”

管仲说:“叔牙他是个君子,但是不能当官。他善恶过于分明。好善是可以的,好善总不会有坏事,但是,嫉恶如仇也会酿祸。那些小人都是恶呀,这些小人一点点的错误都被他捉出来臭骂一顿,那谁能够受得了?受不了啊!”

“叔牙见人之一恶,终身不忘,是其短也。”管仲就留下这个话,告诉齐桓公说:这个人太清了,他看人的恶,一个恶一生就不忘,把它记住了,这是他的短处。

每个人身上都有背一把刀,对不对?动不动就要砍人的头,那是不是很危险?是危险的。

后来管仲死了,然后叔牙还是代理国政一段时间。桓公重新晋用竖刁、雍巫、开方三个小人,叔牙愤郁病发而死。叔牙怎么死的?过善而死啊!过善而嫉恶,过善的对待,堕入这一端,一定那一端就会被强化。

过善但不要嫉恶,小人不可以不断地排挤,你排挤君子是可以的,排挤君子他就会退,他势不敌你,他就退,挥挥衣袖倒也没事,你也不会死的。如果你排挤小人呢?他不是挥挥衣袖,他是要跟你拼江山拼到底,然后会不会受伤?会受伤的。

结果还好他是愤郁病发而死,不然他一定会被杀死,这死得还稍微好看一点。

这就是前面讲的“浑兮其若浊”,不是叫你真的很肮脏,而是叫你要有藏污纳垢的雅量。

——摘自张庆祥讲《道德经》第39集

本期目录...

 
最新活动讯息与张讲师新作
中华黄庭禅学会
http://www.htz.org.tw
各期电子报下载: 黄庭禅各期电子报在线查询
投稿或提问、意见: joan@htz.org.tw; 1004898501@qq.com
欢迎转寄与分享: 点选转寄电子报链接或直接转寄此封电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