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黃庭禪學會2020.10.21電子報

一、主題文章:她照顧父母,如何從苦累到甘甜?

對父親的成見,在她為人母後依然無法放下。著陸功課讓她變得柔軟且寬闊起來,心甘情願地成為了父母的依靠。

二、問答集錦:什麼是謙虛?

謙是美德,是人生的一大法寶,你可知道它的真正內涵?落實好這個字,人生會變彩色呢!

三、厚生集:和光同塵,其樂融融

施由近始,如何讓身邊的家人感受到善意呢?當她放下自我,用心陪伴,心與心的距離近了,善意自然呈現,隨之而來的是一室溫暖……

四、經典故事:子路除喪

禮是一種規範,能讓人們生活有序。過與不及,都是失禮。

 

她照顧父母,如何從苦累到甘甜?

作者:王芸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兒時,父親給我讀過《弟子規》,可是我心裡不服氣呀。憑什麼只是要求我?你對我呢?心中的言一股一股地往上冒。這種對父親的成見,在心中埋藏了很多年。

結婚生子以後,對父母的感覺有了一點點的感同身受,但遇到事情時,還是有一種感覺想要逃避,不想面對父母,對他們的有些觀點總是想要糾正,想要壓制。現在想想,真的很汗顏。

母親生病後,突然間感到我一直依靠著的那堵牆轟然倒塌。原來看似很強勢的父親,內心卻無法面對躺在病床上的母親。哥哥不知所措。我在愛恨中、抱怨中照顧著母親,內心一直無法安寧。做著該做的事,內心卻一直含著怨,特別是對父親。

原來《弟子規》裡這短短的幾句話,我一句也沒有做好!

在落實黃庭禪寬兩秒著陸功課的過程中,那麼多年對父親的怨恨,慢慢開始融化了。在給父親跪下的那一刻,我彷彿聽到內心冰塊破裂的聲音,原來我是多麼渴望父親的愛,原來我是那麼希望和父親和睦相處,其樂融融呀!

現在聽父親嘮叨一天,先生和兒子都有些受不了逃跑了,我卻坦然處之,能搭上一句就搭,看著他越說聲音越大,每次都忍不住笑出聲來,覺得我父親好像老頑童。

不知為何,以前想到的都是父親的不好,現在父親沒有變,可我的心境變了,想的都是他的好,就想要照顧他,讓他高興。給父親三四天一次電話,已經形成習慣,通常都是聊聊身體阿,吃什麼阿,要注意什麼阿。有次打電話,父親說:「你給我打電話,就是為了要給我南瓜嗎?」我說:「是呀!」

看望母親是一種習慣了。母親生病後,脾氣比以前壞,心理上很依賴我。我一開始出於責任照顧她,內心有種被迫感、負累感,可是慢慢地我發現,其實我也需要她。對我而言,是又一次的成長。

母親想要什麼、想幹什麼的時候,會很著急。如果我有事,不能及時替她辦,她就會抱怨,我也會生氣。正是在這樣一次又一次的摩擦中,我得到了練習,在照顧母親的瑣碎小事中,我內心的逃避、抵觸、煩躁,一點點在消失,內心越來越柔軟,越來越寬廣。

講師的功課真好,有方向,實行起來確實非常有效。責任於我而言,不再是負累感,而是歡喜,是溫暖,是心甘情願,覺著付出是幸福的,內心時不時想笑,回憶都是美好的,現在就更好了。

雖然與父母的相處已經融洽了很多,不過還是有很多可以改進的空間,跟著著陸功課走,腳踏實地去練習,自然境隨心轉啦!

本期目錄...

 

什麼是謙虛?

作者:張慶祥講師

小樹苗問:

張校長,我是一個六年級小學生。最近,我總感覺自己在學習上不謙虛,請問什麼叫做謙虛呢?

張講師答:

你好!要解釋「謙」這個字,對你也許太深了一點,因為你現在才小學六年級。不過你會問這個問題,也是相當有智慧的,我就勉強說一說吧。

「謙」這個字是《易經》六十四卦裡面的一卦,《易經》六十四卦裡面,每卦有六個爻,總共384個爻。那麼一個卦如果有一個爻或兩個爻的爻辭是吉,是很不簡單的,可是這個謙卦,它六個爻的爻辭都是吉,而且都是大吉,吉到無所不吉。你就可以知道聖人對於謙虛的「謙」這個字是多麼的重視,你就知道這個謙虛對人是多麼的重要。可以說,「謙」這個字是人間的大補丸哪!

人間做些什麼事是對你最有益處的呢?最可以立即得到好處呢?就是謙虛,這個字就有這麼重要。

你是一個小學六年級的學生,就懂得問這麼重要的問題,要先給你嘉勉一下,這個很不簡單。

那什麼是「謙」呢?「謙」就是不高傲,「謙」就是不把自己看成是第一,不把自己看成是沒有你不行,「謙」就是不要站在最高、最亮的位置,而是要把好的留給別人,把最好的、最亮的推給別人,而自己站在第二線,有一個什麼好的事情成功了,我們說是別人的功勞。

即使是在你領導下做的,你說要不是他們幫忙,我怎麼可能成功?這都是大家的功勞!碰到一個有能力的人,你要讚賞他的能力,你不要說我比你行,從內心裡就認為世上比我行的人太多了。

世上那麼多人,那麼多有才幹的人,那麼多仁人志士,我算什麼?這不是自暴自棄,這是認清事實。

認清事實之後怎麼樣?與人為善!我們把這些善行善事、把這些成就才幹推給別人。你不要當老大,你當老二,這是老二哲學。一個人秉著老二哲學,對他自己是最有益處的,最不會得到別人的陷害,最不會得到別人的嫉妒,不會受到別人的排擠,所以「謙」卦對人是最有好處的。

一個懂得謙虛的人,必定懂得成就別人,因為他把功勞都推給別人了,他會得到最多的友誼,他會得到很多誠懇的朋友。

你看那個高山,越高的山,最高一點的那個樹全部會被雷打光,這個高處一定是最危險的地方。當一個人地位很高很高的時候,那就是很多人批評譭謗的地方,那是非常危險的地方。這個樹木長得越高大,越容易遭雷劈,而躲在它下面的那些樹都沒事。

所以,謙虛是人生的一大法寶。小小六年級,如果你現在開始學習這個德性,未來的前途不可限量,未來必定到處都是、到處都有自己的朋友,你會得到最幸福美滿的人生。只要你把這個字給落實好,那你的人生就是彩色的。

本期目錄...

 

和光同塵,其樂融融

作者:葉青

自從張慶祥講師提倡記善本以來,我一直在落實在記錄,看著很多本善本疊在一起,其實真的可圈可點的事情也不多,無非是放生啊、關心同學朋友啊、做一些志工活啊、鄰里關係和睦啊、做一些好吃的素食啊等等之類的。

真正落實在家人身上、好好陪伴家人的事情真的屈指可數,好像都在忙各自的事情,很少有交集,而且興趣也不一樣,以至於我真正陪伴家人的時間不多,更不要說走進他們的心裡了。我做得還差很遠。

這次疫情,讓我們往日忙忙碌碌的工作和生活全部停了下來,每天就是宅在家裡。

不能外出、不能給國家添亂就是我們最好的選擇。那麼在家裡幹什麼呢?我會把自己安排得很充實,每天打坐站樁學經典,還有與同修們一起在網路上學習,總之每天過得比較飽滿,神采奕奕。

可是看看身邊的家人,他們除了吃飯睡覺,不是看手機就是看電視,精神狀態不是太好,聚在一起還會談談網路上瞎傳的疫情嚴重程度,內心多多少少會少了些陽光。

我猛然想起講師說過的施由近始,我該如何利用這段時光來好好陪伴家人呢?下面有幾個場面,現在落筆時還能感受到當時的溫度,那就一起來重溫回顧一下吧。

一、各顯身手,人人都是大廚。

一日三餐都在家吃,我實在想不出做什麼不重覆的菜。於是我召開家庭會議,鼓勵大家開功能表,鼓勵每個人來露一手,做出自己的拿手菜。這下可好了,先生把他小時候愛吃的蓮藕、茨菇、雞頭米等「水八仙」變著花樣來呈現。女婿把他成都老家的酸辣白菜、醋溜土豆絲也奉上,還說考慮到我是素食的就免掉蔥蒜,很周到。女兒喜歡吃甜食,那就做青團子、鳳梨炒飯。我們還一起包野生薺菜豆干餡的餛飩和餃子。

總之大家各顯身手,每當做出來的菜,我還要拍照片發到家庭大群裡,讓大家欣賞一下,得到的大多數是讚美的話,所以家人做菜的積極性都很高,排隊進廚房掌勺的現象真的很熱鬧、很溫暖。

二、放下自我,嘗試玩撲克牌。

有一天飯後,先生提議最好玩玩撲克牌---「摜蛋」(注:遊戲名稱)。可是因為我不會,他們三缺一玩不起來。

先生說他可以教我,這時,內心上來一個卡卡的感覺,因為我一直以來都不喜歡玩牌,覺得玩牌太浪費時間。停頓一下後內觀,做了一次寬兩秒,想想在這特殊時節,何不成全他們呢?於是我說:「好的,我參加。」

試打了兩手牌後,知道遊戲規則就開始比賽了。不知為什麼,老天總是眷顧新手,我拿到的牌是好到連傻瓜都會贏的局面,於是節節勝利,以至於和我搭檔的先生心裡樂開了花,笑得嘴巴也合不攏,連連讚揚,說這次疫情,我們家培養出了一個「摜蛋」高手。整個場面歡聲笑語、其樂融融。

三、誠摯邀請,共學經典。

趁著他們高興,我說我們昨天一起打牌,今天一起來看講師的視頻吧,有個視頻超贊的,對我們看待現在的疫情也會有點關係的。家人都同意,於是大家圍在客廳一起學習。講師講得很有故事性、趣味性,而且還令人反思,41分鐘的視頻,家人一氣看完了,也不覺得漫長。現在想想,要不是這次疫情,我們一家人是沒有機會坐下來一起學習張講師視頻的。

我們還一起看了女兒推薦的中央台的主持人大賽的決賽視頻,感覺也是超贊,還討論說,這些主持人真是越優秀越努力,敬佩!

四、喝茶聊天,講古代故事。

泡一壺紅茶,和家人喝茶聊天的時光還是蠻多的,那麼聊什麼呢?如果聊東家長西家短,那就太沒營養了。我想起最近讀的《菜根譚》裡有一句話:談今不如述古,談今人失德過舉,不如述古人嘉言懿行。於是,我把從講師經典裡聽來的故事講給家人聽,還和家人一起聆聽喜馬拉雅上的《陪伴時間:安心故事集》。喝茶時間變成故事時間,妙哉!

自從記錄善本以來,回想善的行腳,這段時間在家裡把握了疫情這個「時」,善行的機會隨處可見。只要我願意放下自我,用心陪伴,落實在日用倫常之間,就會讓自己和家人的心變得更加開闊,讓身心更加健康,讓人生更有意義、更加溫暖。

本期目錄...

 

子路除喪

故事原文:

子路有姊之喪,可以除之矣,而弗除也,孔子曰:「何弗除也?」子路曰:「吾寡兄弟而弗忍也。」孔子曰:「先王制禮,行道之人皆弗忍也。」子路聞之,遂除之。

——摘自《禮記·檀弓》

張講師講解:

子路有一個姊姊已經出嫁,她過世了。服喪應該服什麼喪?服小功之喪。這個喪服非常簡單,不像父母的喪這麼樣嚴重。一般來講,小功六個月已經可以除喪服了,可是子路還是沒有除喪服。

孔子就問他:「不是可以除喪了嗎?為什麼還沒除喪呢?」

子路說:「我兄弟很少,就這麼個姊妹而已,因為兄弟少,所以我不忍心一到該有的喪期就除喪,我想多為她戴點,多服點喪。」

孔子說:「先王之所以製作禮的體制、禮的節制,為什麼要這樣做呢?因為所有在履行道義的人,對於人的過世都是不忍心除去喪服的。」

為什麼?因為那個喪服代表的是一種感念、一種對人的懷念、我們對他的惦記跟感恩,所以,我們為他著這個喪服。所有履行道義的人,都是不忍心除去對那一個人的記憶。

但是我們不能夠任由這樣,讓世上的每一個人都帶著喪服。如果這樣的話,世上有哪一家不死人的?哪一家不著喪服的?那豈不是一輩子一件加一件一直著上去了嗎?是不是要有一個節點?要給它一個制度,給它一個終止的時間,這個叫做禮。

所以,先王制禮就是為了這樣,因為每個人都不忍除去喪服,不是只有你。為什麼別的人要在一個時間除去喪服?當然,有的人是不想著喪服,他不想著這麼久,但是,所有行仁行義的人都是不忍除去喪服的,那麼就要給他一個節點。

我們是一個正人君子,我們讀聖賢書,我們知道先聖先王他們希望世人好好過生活的這種苦心,希望盡早恢復正常的生活,那我們要不要身先士卒,我們要不要作為百姓的表率呀?何況我們是一個讀書人,對不對?

子路聽孔子這麼一說,就馬上除去了喪服。

這個就是在講古人他們製作這個禮節的目的何在。實際上不是約束人,而是給予人有一種規範,讓他們的生活能夠更正常。

當然,我們不能夠告訴人說,你們親人過世你們都不要哀傷,因為這並不符合人情。但是事情總會兩極化,有的一哀傷就不知道要出來,聖人就給他規定一個期限;有的人都不哀傷,內心一點感念、一點感恩都沒有,對不對?所以古人就給他制定正常的喪期。

——摘自張慶祥講《禮記》第17-03集

本期目錄...

 
最新活動訊息與張講師新作
中華黃庭禪學會
http://www.htz.org.tw
各期電子報下載: 黃庭禪各期電子報線上查詢
投稿或提問、意見: joan@htz.org.tw; 1004898501@qq.com
歡迎轉寄與分享: 點選轉寄電子報連結或直接轉寄此封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