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黄庭禅学会2019.04.21电子报

一、主题文章: 敬公婆

她与公婆,原先只是表面和气,其实内心对立。如今婆媳间有了欢声笑语,形同母女,是什么促成了这幸福的转变?

二、问答集锦: 对缺点该欣然接纳吗?

有的人主张全然接纳自己,包括自己的缺点。听起来很高竿,但这是“不分别取舍”的真义吗?超赞的问答句句在理,指向清晰,让人不致误入歧途。

三、小树苗:万灵丹

一招儿可以通杀各种习气毛病?是的,她称之为“万灵丹”。在小树苗的课后陪伴中,打给家长和孩子的每一通电话,都让害羞的她倍感压力。且看这“万灵丹”如何给她加持。

四、园丁故事:“悌”的故事——【公艺百忍】

中国历史上有个九世同堂的大家族,900多口人和睦相处,声名远播,让皇帝都非常好奇。皇帝询问治家办法,家族掌管人张公艺道出了其中的秘诀。

 

敬公婆

作者:陈洪

一次次复训,一次次重复宽两秒功课“敬重父母”,彻底改变了我对婆婆的态度。现在用母女来形容我俩的关系恰如其分:就是可以互相说说不是,但从不介意的那种。

以前我们只是表面上的和气罢了。因为在自己家,爸妈比较宽和感性,总是把人往好处想,家中充满欢声笑语。公婆比较理性保守,接触人时总有诸多提防,家中常常悄无声息,总觉得我和他们格格不入。在很多事件处理上也都不同。记得十年前汶川地震,党员响应国家号召,捐出一个月的工资给灾区,爸妈和公婆的做法反差很大,从此我对公婆的那个“敬“就不见了。

学习黄庭禅以后,我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开始时都按讲师的要求在做,和公婆同住一个小区的时候, 每天上班前我会买好菜,晚上回家阿姨把饭烧好后,我给公婆打电话,请他们来这边吃饭。家里也有两位老人的尊位,叮嘱孩子爷爷奶奶动筷后才能吃,席间找话题和公婆聊,饭后从不让他们洗碗,让二老去楼下散步……

为什么外在在做事,但那个敬就是出不来呢?内心冷冰冰的,一点也不长养。一次次地练习,一次次迎上去。随着养气功课和读经的坚持,我好像有点摸清自己的状态了:

首先为敬而敬,虽说表面敬顺,但内心是傲慢的,拒绝一切帮助。

其次净相严重,永远陷在“好的”、“坏的”、“高尚”、“自私”的对待之中。我总是把自己放在俯视别人的角度上,不停批判:“嗯,这是对的。”“不,那是错的。”讲师说:“‘净’是高尚的,‘相’是执着的。自认为高尚的、对的,但事实是一种执着,对人对己为害不浅。”我告诫自己:“你可以自己净啊,但却要求别人如何如何,做不到就批判,就是在杀伐自己和他人的本性。”扪心自问,批判的当下,对自己和别人有任何帮助吗?一点也没有!

现在我住在靠我父母比较近的地方,平日里会向公婆晨省昏定。也知道老人家的性格很难改变了,当他们在电话那头提及观念不一样的话题,并且态度强硬时,我总会在好恶分别上来前的那么几秒预判到,提前放松肩膀、敞开胸膛,一边感受到内在一股股涌动,一边静静地听完。很奇怪,最后感受到的完全是他们盼着我们好的善念。虽然我的行事、说话还是老样子,但内心的感觉真不一样了,像是被亲妈数落的孩子,虽撅着嘴但心里有个温度在,有一种想要亲近的感觉。

有次假日,邀请爷爷奶奶来我们小家吃饭。结束后,我和孩子送爷爷奶奶去公交车站,他们说:“起风了,送到大门口就好了……”望着两位渐渐远去、苍老的背影,我有点哽咽了。他们只是迟暮残年、相依为命的老两口啊。他们处处为我们着想,能不麻烦就不麻烦我们晚辈。我以前为什么会有这么多言?《弟子规》上说:“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公婆从不讨厌我们,恰恰心里总装着我们。那个年代的人吃过苦,一些老观念和我们这代人不同,我就这样不理解他们,我心眼好小啊。讲师说得对:“不在气上练,行善、做恶都还不知道呢。”

忏悔是进步的开始,敬重公婆从内而外做起来,练就自己的诚意和正心,我也收获了满满的幸福。我发现,当我和婆婆在厨房哈哈大笑的时候,也就是先生最放松、幸福的时候。原来幸福是会传染的。

本期目录...

 

对缺点该欣然接纳吗?

作者:张庆祥讲师

同学问:讲师您好!面对缺点,当用宽两秒拿掉自己的荣辱得失心的时候,是不是还要去接纳自己的缺点?就好像您说的,世上是有美丑的,而我们能做的是看清我们对美丑的执着,不被那股气血带走,然后再去包容自己的缺点。

张讲师答:所谓的缺点,好比说:我常说谎、我会赌钱、我常暴怒、我喜欢嫉妒、我对人没有雅量,这个叫做缺点。这些缺点要立即改正,而不是去接受它。赶走缺点就像要拔掉在你背上的刺一般,没有说跟它和平共处的,就是尽快拔掉它。但是有一些缺点,你可以说它是缺点,也可以说它不是缺点,比如说:我长得不够高,长得不够漂亮,讲话速度比较慢,动作慢,跑不快……这是天生的,是无法改进的,这不叫缺点,那么我们就欣然接受。

可以改的缺点,我们就应该立即改正。你那么想改,但是为什么就改不了,只因为当下被内心的一个气血卡住了,被一个心情卡住了,被一个七情六欲把你卡住了。这时候你就要回到黄庭来观照内心的气血,观察它是怎么把你卡住的,它是怎么操控你的。当你能够对这个正在兴风作浪的气血不分别取舍的时候,它就没有力量,你就可以好好地来改正你的习气毛病了。所以讲经说法,是有内外之别的。说“不分别取舍”时,讲的是你要对自己心里的气血不分别取舍,而对外在的事物则要保持敏锐,知道事物的差别,不是样样不分别取舍的。

本期目录...

 

万灵丹

作者:小猪佩奇

之前每次参加小树苗说要交心得,我都拖着拖着就忘了,好像无话可说。这次拖着拖着,觉得不写不行,良知不答应,像是在谴责我不知感恩,不懂珍惜点点滴滴的收获。难怪身上的毛病总是如地上尘,今日扫去,便沾沾自喜有了一份亮堂。明日、后日……每日都沾沾自喜曾有过的明净,怠惰于往心地用功,于是在这得意中再次蒙尘。

黄庭禅的初阶课程和小树苗志工交替着参加实在是太爽了。在我的理解中,前者学体,像公式定律,后者学用,像应用题。在禅修班里慢慢提高对内在的觉知,在小树苗的各种令人措手不及的境况中看到自己的习性毛病。神奇的是,千百位志工有千百种毛病,解决的方式居然是殊途同归的:初阶课里张讲师阐述得不能更完善了,《传习录》里一句话讲完了:去人欲,存天理。其实这让我很安心。我已经发现自己太多毛病了,但仿佛得到了一颗万灵丹,就是太难消化了,待我细细品尝……

初尝这颗万灵丹的滋味,是我硬着头皮完成小队老师的任务——每周打电话回访小树苗后发现的。以前不少人给我的评价是“高冷”,后来我才知道那是我因为害羞、尴尬而不知所措的伪装。虽然这几年学了黄庭禅,“冰山”开始融化了,但在不太熟的人面前,我还是比较内向的。想到要和家长还有小树苗聊电话,我的内心几乎是崩溃的。要聊啥啊?家长不友好怎么办?小朋友说的话接不上如何是好?第一次拨出电话前,估计挣扎了半小时吧,看着时间晚了不能再拖了,才“强恕而行”按下通话键。毋庸置疑,沉溺在紧张中的我,果然聊得很尴尬,匆匆挂断后还心有余悸。第二次拨打电话依然纠结,只好宽两秒了,往内一观察才发现;心里像是个水库,等待对方接听时的每一声“嘟”,都像水位上涨了一个刻度的警报声,随时都要溃堤似的。

用手按着内心,我试着卸下肩膀和胸膛的力量,心头的浪潮依然澎湃,不过刚才那个控制着我的身体、令我坐立不安的神秘力量仿佛褪去了,居然感觉在澎湃中有种淡定了。这句话写出来,我自己都觉得矛盾得想笑,却又是骗不了自己的真实感受,有趣有趣。

当然,和小朋友通话的过程中,紧张一次次突袭我。有位小树苗总是用沉默回应我,一开始我有点生气和尴尬,这孩子咋这么不懂事,不理人呢?感觉到心头一紧。我继续宽两秒,突然灵光一现,我问道:“是不是我问的这个问题让你不知道回答什么呀?”孩子低低地“嗯”了一声。

“平时别人问你一些你不知道的事情,你也常这样沉默呀?”

“……嗯。”

“你知道吗?你不说话我刚才特别尴尬,我猜你也是吧?哈哈。”

“……”

“其实尴尬的感觉也没什么可怕的,我教你一个绝招吧。当你遇到尴尬得说不出话的时候,就放松你的肩膀,摸摸你的胸口,然后老老实实地告诉别人,这个问题我不知道怎么说,或者答应别人一声‘好’。如果你总是不搭理人,以后别人会误会你不够礼貌的。但我知道你是有恭敬心的小树苗,只是有点容易害羞。绝招你可以用起来!”

“…………好。”

我突然明白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中,自己的情绪是多么大障碍,切断了心与心之间的连接,造成了多少误会与偏见。无须苛责他人,反求诸己就可以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宽两秒的第三与第四步骤,能量自由的基础上做成人成己的事,立马可以带我们从纠结的小心思里跳出来,去理解与感受他人,仿佛小人两秒钟变君子,嘿嘿。只不过下一个情绪来了,总是一不留神就被打回小人的原形。

以前常听说得到什么的加持,那一刻我觉得像被天理加持了,加持了一种心中有他人的胸怀、感受旁人的智慧与温暖他人的力量……天理人人自性具足,真是廉价又珍贵。明明人人都有,可是鲜少人能致其良知、复其天理。能跟着张讲师学习古圣先贤的经典真好,就像考试前居然有人从宇宙那么大的范围里给你划好了重点,给了你题库,做得来多少,便考得几分。格除心上的一物,就像拨云见日。造物主是慷慨的,你格或不格,天理一直像太阳一样在那里。至于要选择暗无天日的牢笼,还是明媚晴朗的光景,任凭你我拿主意:私欲或天理,孰留心底?

本期目录...

 

“悌”的故事——【公艺百忍】

【原文】

唐张公艺,九世同居。睦族之道,忍字百余。

唐张公艺,九世同居。高宗问其睦族之道,公艺请纸笔以对,乃书忍字百余以进。其意以为宗族所以不睦,由尊长衣食或有不均,卑幼礼节或有不备,更相责望,遂为乖争。苟能相与忍之,则家道雍睦矣。

李文耕曰:“处家之道,非一忍字所能尽,然忍固争之反,化之渐也。凡憎嫌之端,初起甚微,结之便深,构之便大,一忍则无事矣。况相效於忍,有不和顺者乎。张公治家,更有规范,然忍字固其得力处也。”

【白话故事】

现今,孩子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家庭很普通。若是祖父、祖母或者外祖父、外祖母一起生活,这个家就被称为“三代同堂”;若祖父、祖母的父亲或者母亲也都健在,并且在一起生活,则被称为“四世同堂”,这是现代难得看到的景象。

可是历史上竟然有过一个 “九世同堂”的大家庭呢!九代共900多人,都住在一起,没有分家,因而整个家族每天衣食住行都在一起。每到吃饭时间,全家击鼓为令,听到鼓声立刻应声到餐厅集合。男女分别入座,老人在上座,晚辈在下座,儿童另设桌凳。难能可贵的是全家人谦恭礼让、上下和睦,成为远近闻名的榜样家庭,受到周围邻里的赞扬。

这个九世同堂大家庭的好名声,很早就传到了皇帝那里。从北齐开始,多次受到当朝皇帝的表彰。在古代,一个平民家庭能得到皇帝的表彰,是天大的荣誉。

到了唐代,皇帝唐高宗也听说了这个九世同堂大家族的美名。唐高宗对此非常好奇,于公元665年,皇帝率领文武大臣和妃子等人去山东泰山的路上,就决定顺道来这个大家族查访。

当时掌管这个家族的人叫张公艺,他公元578年出生(北齐承光二年),活了九十九岁,亲身经历了北齐、北周、隋、唐四个朝代。张公艺从小就重视品德学习,成人以后非常智慧明理,所以被推举为家族的掌管人。

唐高宗来到张家后,果然看到张家人丁兴旺、一派祥和,而且邻居对张家也是交口称赞。可是唐高宗想亲自考一考张公艺管理家族的智慧,就想出了一个考题。唐高宗命大臣找来了两个梨,当场要求张公艺将梨分给家族的所有人吃。两个梨分给900多人怎么可能呢?皇帝真是出了个大难题。可是,张公艺谢过唐高宗后,不慌不忙地让人把两个梨用石臼捣成汁液,并将汁液倒入了平日盛饮用水的大水缸里,之后召集大家,给每人分一小勺。这下高宗皇帝亲眼看到了张公艺的治家智慧,很是赞叹。接着皇帝就询问张家的治家秘诀是什么,张公艺请求用纸笔来对答。高宗皇帝命人给他拿了笔,铺好纸后,张公艺竟在纸上连写了一百个“忍”字。

写好之后,张公艺禀告皇帝说:“我自幼接受家训,要慈爱宽仁,我也没有特别的才能,仅是自己诚意待人。但我一直强调让大家都坚持一个‘忍’字,因为我们是一个大家庭,所以长幼有序很关键。如果没有尊卑次第,家一定会很混乱。大家在一起相处时,都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就会纷争不断。

这么多代人生活在一起,衣食住行,对于长辈的奉养等等,难免会有不周全的地方,而对于年幼小辈的关照也会有想不到或摊分不均的时候,因此若彼此之间,总是互相责问、互相埋怨,不能相互包容、礼让,就会因一点小事引发各种争端。这样一来,大家就无法同心协力、相互合作了,就没有人愿意积极为家里做贡献了,就会导致家财不兴旺,大家族自然无法维持。

因此,我们家的每个人,都遵从这个‘忍’字。无论发生什么问题,都尽力做到礼让互助,因此大家能长久地和睦相处。”

张公艺的一番话让唐高宗感动不已,立刻给予了赏赐,以示表彰。自此,张公艺和他家族“包容忍让,宽以待人”的做人准则,成为后世的榜样。他们家族的美名也传播得更远了。

李文耕曾评论说:“处家之道,不是一个‘忍’字所能说尽的,然而‘忍’原本就是争夺的反向,遵从“忍”的原则,纠纷自然渐渐化于无形。但凡憎恨、厌恶的发端,最开始都是很小的事情引起的,但累积久了,这样的情绪就变得深切了,再一交错盘结就变得更大了。所以当下能‘忍’就会没事了。大家若能彼此忍让,哪有不和睦的道理呢?张公艺治家有方,虽得益于家规的确立,但是‘忍’字才是他治家最得力的抓手啊。”

(改编自蔡振绅先生编著的《德育课本》第一册悌篇《公艺百忍》)

 
最新活动讯息与张讲师新作
中华黄庭禅学会
http://www.htz.org.tw
各期电子报下载: 黄庭禅各期电子报在线查询
投稿或提问、意见: joan@htz.org.tw; 1004898501@qq.com
欢迎转寄与分享: 点选转寄电子报链接或直接转寄此封电子报